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 扯鈴的由來 

     來源:照片(按我)文字(按我)     
扯鈴是中國北方農閒

時期最盛行的一項民俗活動,且花樣千變萬化
名稱也因地而異:<空鐘>、<風葫蘆>、<空竹>......現在統稱為<扯鈴>。
  扯鈴是我國的民俗技藝,也是相傳已久的童玩之一,以往我國雜耍表演中,有耍、變、練三大技藝;耍是耍罐子,變是變戲法,練是練扯鈴。可見扯鈴在我國的民俗技藝中,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  以前在中國大陸,玩扯鈴是很風行的民俗運動,他用兩根細棍兒,拴上一條合股的細綿線,將棉線兜住扯鈴,用雙手上下交互抖動細棍兒,身體配合扯鈴的轉動方向移動,使扯鈴由緩慢而急速的旋轉起來,使空氣產生振盪,發出了高低不同的嗡嗡聲。

  扯鈴遊戲花樣繁多,其名稱亦因地而異,有「抖嗡子」「風葫蘆」「風鈴」「抖老牛」「扯空竹」「放風鐘」,但自民國七十二年列入民俗運動比賽後,就統稱為「扯鈴」,更有人因為它兩端發聲孔的數目,而稱它做十二鈴、十四鈴或十六鈴了。
  扯鈴不但風行中國,更流傳於世界各地。十八世紀時,扯鈴傳入英國,頓時使英國人迷上這個神奇的小玩意兒,他們稱它「兩根棍子上的精靈」。後來再傳到法國,法國人將扯鈴改用璃瓷土製成,於大庭廣眾中公開表演。前些年前台灣有一位陳金銘老先生即曾以一手「巧抖空竹」隨李棠華特技團到國外表演,享譽國際。

  在商務的體育大辭典、漢聲的中國童玩、教育廳的中華兒童百科全書中,無不這樣地認為「扯鈴」與「空鐘」相同。但是在商務的辭源及三民的大辭典上的解釋,它們還是有所不同的地方,辭源說:「扯鈴,玩具,形製略似兩空鐘相聯,以繩貫兩木杆絡其中部。在空中旋轉成聲,亦有只用一端者,較空鐘為後起,以空鐘有地龍之名,俗亦稱此為天龍。」大概是由於它們的質料相同,玩法亦大同小異,同時形製的大小不同亦會發出各種不同聲響,有的像鐘聲,有的像蟬嗚,有的像鴿鈴,有的像古箏,所以後代有人稱它「空鐘」、「空箏」、「空竹」、「響鈴」、「抖嗡」各種名稱混而為一了。

  近年來,由於民俗體育的推廣,扯鈴以比過去普遍許多,扯鈴的製作雖漸已被機器取代。但是,卻也不減低了扯鈴作民俗體育中的價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