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生物圈的循環 |
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是由生物成份和非生物成份兩部份組成的,但是 為了分析的方便,常常又把這大成份區分為以下六種構成成份: |
1.無機物質包括處於物質循環中的各種無機物,如氧、氮、二氧化碳、水和各種無機鹽等。 2.有機化合物包括蛋白質、醣類、脂類和腐植質等。 3.氣候因素如溫度、濕度、風和雨雪等 4.生產者(producers) 指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營性生物,主要是各種綠色植物,亦包括藍綠藻和一些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。 5.消費者(consumers) 異營性生物,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,包括植食動物、肉食動物、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6.分解者(decompsers或reducers)異營性生物,它們分解動植物的殘體、糞便和各種複雜的有機化合物,吸收某些分解產物,最終能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,而這些無機物參與物質循環後可被自營性生物重新利用。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,亦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蚯蚓、白蟻、禿鷲等大型腐食性動物 |
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,但根據它們在能量和物質運動中所起的作用,可以歸納為生產者、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類。這三類生物由於取得營養的方式不同,因而在通過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運動中,各自起著特殊的作用。 |
生態系統各個有生命結構部分都是生物。二氧化碳和水是原料,太陽光為能源,能夠自動進行能量的流動和物質循環,從而製造出各種產品。人類和其他有機體就依賴這個系統才得以生存、發展和進化。其中生物種類、種群數量、種的空間配置和時間變化,就是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徵,這些就屬於生態系統的形態結構。生態系統都有空間的垂直分化和成層現象,這些特徵就是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徵,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結構,也和植物相一致,不同種類的動物,分布在不同的空間上。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重要的結構特徵。這種結構是以營養為紐帶,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的結合起來,構成以生產者、消費者和分解者為中心的三大功能類群,它們和環境之間發生密切的物質循環。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,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各不相同的,但總的說來,生態系統的物質是處於經常不斷的循環之中,而能量則在各營養組之間進行流通。 |
溪谷間各種生物的相互關係
![]() |
臺灣的溪流,近年來在政府及民間保育人士的努力下,原本受盡摧殘的溪谷生態,漸漸的恢復生命。以下簡單的介紹臺灣的溪谷生態: 溪流中的水源來自降雨和地下湧泉,雨中沖刷土壤和岩石溶解出無機鹽,提供了植物所需要的礦物質,腐敗的落葉則提供了營養素,這些條件帶給藻類繁生的機會。藻類可分為二種,一種是漂浮性,另一種是附著性的,在湍急流動的溪水中,大多是附生藻類,這些藻類以矽藻的數量最多,它是溪流生態中的生產者。 |
溪流中的一級消費者是水生昆蟲,牠們以附生藻類為食,有些昆蟲會抓取落葉或通濾水中的碎屑物為食。一般來說,一級消費者的昆蟲有蜉蝣、石蠶和翅蟲三種,牠們是魚蝦的主要食物來源。第二級消費者以第一級消費者和生產者為食物,包括溪中的長臂蝦和蜻蜓幼蟲,牠們不但捕食其他水生昆蟲,也攝食水底的藻類。第三級的消費者包括了大部份的溪魚,牠們捕食小蝦、水生昆蟲和底藻,例如︰石斑仔、苦花等等都算在內。最高級的消費者(也就是掠食者),有鰻魚、鯰魚、鷺鷥和翠鳥等生物。 |
全站熱搜